近年来,湖北坚持“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服务链”同步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逐梦太空,湖北动力强劲。
在武汉新洲,国内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坐落于此。全长17公里的航天大道,沿线分布了火箭、卫星、磁电、数据服务等17家上下游企业。在火箭产业园里,一枚快舟一号甲火箭正在进行调试,发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枚湖北产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正整装待发。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赵爽:“在持续开展航天任务发射同时,也在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性能不断优化提升,将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由200公斤提升到了300公斤。”
火箭运载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能装下更多的卫星。为此,隔壁的卫星产业园也开足了马力。这条国内首个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去年首次实现了11颗卫星批量生产。今年,他们将打造“楚天”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将有300多颗卫星在这里生产下线。
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智能制造项目总设计师刘峰:“实现了我们卫星质量的全过程追溯,现在卫星已经全部发射上天,在轨质量良好,为我们的‘楚天’卫星星座批量化组网发射,奠定了充足的产能基础。”
在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太空数据也在加速应用。在行云卫星科技园里,全省首个专业化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全国各领域的50多颗遥感、气象和通信等卫星资源进行聚合,绘制出太空数据图,以云端服务的方式,让城市环境监测、道路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用户,自由登录选择自己所需的数据。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现在正在推需求统筹这个功能,将政府以前多个部门分别去购买数据资源,后面统筹之后就统一去采购,这个就可以降低成本。”
航天产业的“箭”步如飞,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湖北有中国航天领域的11位院士,北斗导航、卫星研制、遥感测绘等关键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在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聚焦空天信息开展前沿研究,正加快突破关键芯片、核心装备、安全技术等“卡脖子”技术。
湖北珞珈实验室副主任金涛勇:“研制了面向海量用户的星地一体化北斗定位服务平台,毫米级高精度北斗形变监测系统和地灾监测云平台,实现从系统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国产化。”
近年来,湖北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入库企业超300家,形成涵盖火箭卫星研制、地面设备配套、卫星运营服务等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湖北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到560亿元。今年,湖北将出台商业航天产业支持政策,力争到2028年,湖北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来源 | 长江云新闻
排版 | 史凤玲
编审 | 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