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光谷,他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系列报道《闪亮的足迹·向总书记汇报》,今天,我们走近北斗,看大国重器的自主创新之路。
一跨过江,极目楚天阔,杨泗港长江大桥是武汉第十座长江大桥。因主桥跨度达1700米,曾刷新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的纪录。
怎么守护大桥的安全?在武汉,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桥梁的健康状况,监测每时每刻大桥的受力变形情况。这项技术,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提起这项技术,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中心主任叶仲韬介绍说:“杨泗港长江大桥的桥塔和主梁上面关键部位,一共安装了24台设备,用来实时同步地监测桥梁的三维空间变位。”
“这项技术相当于给桥梁安装了一个太空眼,”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说:“这样可以连续地、实时地、自动地监测桥梁的毫米级的变化。”
目前,北斗系统在水利交通、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城市治理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已覆盖全球。而北斗的一次次突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事。
2013年7月21日,在光谷展示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院士第一次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北斗导航高精度应用的情况。十多年过去,他对当年的对话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正好是北斗二代宣布在亚太地区服务开始的第一年,我们做了一个湖北省北斗二代的地基增强的试验网。”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刘经南院士说:“优于10米的精度,当时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习近平总书记问起北斗二代服务的效果,我说目前只在亚太地区服务,实际上全球都可以收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院士
2016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科协大会和院士大会召开后的第二天,刘经南院士再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北斗应用的新成果。短短三年,北斗二号成功应用,北斗三号开始组网。2017年开始,北斗三号组网加速,在32个月内成功发射了2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相当于每个月发射一颗卫星,创造了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发射的新纪录;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上线”,意味着中国人独立建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了服务全球用户的实力。
“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刘经南院士告诉记者,“全国有30多万人参与了北斗三代的建设,第三代开始,我们没有任何一个硬件,没有任何一个软件是国外的,包括芯片都是我们自己的。用我们自己的碗,来装我们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来吃饭。”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如今,在两万多千米的高空,60颗北斗卫星正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亿用户,提供着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的功能最多、精度最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
截至目前,北斗产业发展指数较2013年增长超424%。在湖北,已建成近700座地基增强基准站,培育出200多家北斗相关企业,全省北斗产业规模达660亿元,形成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链条。(数据来源:《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北斗系统的发展。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建成的时候,是他亲自向全世界宣布这一系统的建成,激励着我们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勇攀高峰。”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说。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卫平
随着北斗与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融合,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正朝着智能化时代迈进,向着更加精准、更加稳定、更多场景的目标,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仍在继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下一代的北斗要解决脆弱性,深空海洋地下,再就是网络中间都要能够进行定位,要做月球的北斗。2035年要在月球上建基地,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的设想。”
来源 | 长江云新闻
排版 | 史凤玲
编审 | 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