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平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珞珈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校长

    张平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珞珈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2014年)及“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2022年)。2018年至今担任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研究。202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曾获冯康科学计算奖等奖励。2011年受邀在第七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2014年受邀在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年会上作大会报告,2018年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邀请报告。担任学术期刊CSIAM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Mathematics主编,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等十余种国内外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 李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珞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

    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1987年)、硕士(1990年)和博士(1993年)学位,并先后在美国、芬兰、德国做访问学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在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解决了多项难题,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我国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100多个省市区域;实现了“GNSS+大地水准面”的现代高程测量三维一体化作业新模式;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提出了灾区测绘基准快速重建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卫星测高技术。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
  • 龚健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健雅,男,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1957年出生,江西樟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测绘学科组召集人,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主席,现任亚洲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秘书长,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学会会长。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与方法,成为当前主流技术,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并主持研发了遥感数据地面处理系统,使该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项目立项。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Dolezal成就奖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发表论文500多篇,论著他引共20000多次。指导硕士研究生120多名,博士研究生70多名,其中合作指导的两名博士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徐红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男,1969年5月出生,江苏灌云人,中共党员。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曾任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助理教授。2004年12月至2014年10月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也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2014年6月起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期间2014年6月至2019年7月曾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2020年8月起任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2020年9月起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21年9月起任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 陈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男,1956年10月生,1975年进安徽测绘局第二测绘队工作,1976年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专业学习,1983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起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曾任副主任、主任和总工。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中国地理信息协会会长、国务院测绘学科评议组共同召集人、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一副主席、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SDGs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代表。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10年被评为原国家测绘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陈军主要从事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服务的研究与工程实践,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1项863重点项目在内的30余项科技项目,负责完成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等多个国家基础测绘重大(点)工程项目;提出了Voronoi动态空间关系等多种新模型、新方法,研制出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全国1:5万数据库更新技术体系、我国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术专著2部,培养50余名博士研究生;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联合国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最佳实践,第一作者论文“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POK方法”是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陈军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及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奖、世界地理信息杰出奖、亚洲地理空间信息终生成就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 王焰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焰新,男,汉族,1963年11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事环境水文地质研究。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管理实践,近年来开展了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教研究。
  • 姜卫平

    湖北珞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姜卫平,湖南溆浦人,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湖北珞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973”计划等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首届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中国测绘学会会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版权所有 © 湖北珞珈实验室 2025